当前位置: > 论文中心 > 教育论文 >

回到态度与习惯

时间:2014-06-10 14:14 点击:
开栏语:2011年7月,福建省教育厅启动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,在全省遴选了100名教师作为培养人选,培养期为3年。这项工程以教学主张为引领,重点引导培养对象提炼并明晰自己的教学主张,进而在实践中形成相应的操作策略与方法。教学主张是教师从优秀走向卓

  开栏语:2011年7月,福建省教育厅启动实施“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”,在全省遴选了100名教师作为培养人选,培养期为3年。这项工程以教学主张为引领,重点引导培养对象提炼并明晰自己的教学主张,进而在实践中形成相应的操作策略与方法。教学主张是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生长点,不仅是名师个人成长的关键环节,也是培养名师的核心抓手。这项工程实施以来,形成了一批教学主张明确、教学风格鲜明、教学质量优异的名师及其团队,取得了良好的成效。为了使名师的教学主张能成为教学亮点,扩大影响,本刊特开辟“名师新说”栏目。

  摘要 文本解读,无论从教还是从学的角度来看,关键在于态度和习惯。与文本对话,靠的是读者态度的认真和严谨。检视解读文本的经验,针对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,语文教学必须回到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这最根本的起点上来。

  关键词 文本解读;态度;习惯

  一、“非关病酒,也不是悲秋”

  一直很想有人能告诉我:文本解读成为语文课改的中心话题,受到广泛的关注差不多有十年之久,而课堂教学究竟有什么明显变化?学生的阅读成绩,又有哪些明显的或渐进的提高?

  学术界倒出了不少研究成果,无论是认识论的还是方法论的。要使之转化为实践操作,收到教学成效,不可能立竿见影,原也很正常。今天所谓的文本解读,过去叫课文分析。分析什么,怎么分析,分析的效果怎样,历来也都存在得失利弊,虽然只针对一篇或一类课文,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,毕竟有的放矢,具体而微,教师好懂,学生受用。现在我们之所以需要学术研究的引领,就是希望个别的经验能进一步有法可依,有规可循。但是我想,做任何一件事,要从个别到一般,变自发为自觉,由盲目到清醒,除了需要理论的开导,更要取决于做事人的态度和习惯。被孙绍振教授尖锐批评的所谓“不称职的教师”,说他们有一种办法是“蒙混过关”,这话说得很严重,但我认为,决不是他们有意想“混”,乃是朱光潜先生所针砭的懒惰、粗心和自满,已经习以为常,近于麻木不仁。所以也不要只简单地诟病教师的素质低;教师也不要一味地悲叹时间不够负担重。“非关病酒,也不是悲秋。”就语文的文本解读来说,无论从教还是从学的角度,我觉得现在都要把目光转过来,去看看最起码也是最关键的态度和习惯的问题。说到不称职,不是说教师不敬业,可能指的是缺少求真求实求精的专业自觉。如果在文本解读上功夫下得不够,不重视独立钻研和教学反思,不注重以自身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学生示范,并有目的有步骤地落实到严格的训练中去,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。课改改来改去,改不出什么明显效益,也许根子就在这里。专家学者有再多再好的科研果实,就像我过去所说的,只能是“孤独地挂在树上”,可供鉴赏而不堪食用——不是没有营养,而是没有胃口。没胃口,总是要怪食物难消化。这,会不会是我的主观臆测,杞人之忧?

  二、入境始与亲

  回想我中学时代学语文,最关心的是上课笔记是否记得周全,因为那时的考试就是力求答案要和笔记“对准”。一到了课外阅读,没有教师的笔记可供参考,只能自去摸索,哪怕是全然摸黑,也是付出了自己的心力。我开始读鲁迅就是这样,全是瞎猜。钱梦龙老师赞许我的文本解读是“‘用自己的心’在‘读’”。这本不值得一说,但“用心”和“用眼”毕竟不同。瞎猜,就是眼睛不管用了,只好用心。语文与其他课程最本质的不同之一,是拿文本做教材。文本是一个个编织完美的文字网络,一幅幅足供审智审美的语言画卷;其他学科的教材则是一个个抽象概括的认知对象,一张张严密编制的知识缩图。面对后一种对象,学习主体可以审视,但一般不可能也不必要进入。而形象可感的对象,主体如果只审视而不进入,所获必定肤浅。叶圣陶说过,文字是心的表现。他认为“‘感’比较‘知’深入一层,‘知’是我与事物对立,从我‘知’彼;‘感’是我与事物融和,彼我不分。”解读文本,就要求与所读的对象“融和”。不能抱着我来“知”你,我来“分析”你,我来给你做“结论”的态度。学习语文最忌“知性分析”,知性不但不能“掌握美”(黑格尔),而且会大败学习的胃口。现在已不太习惯用“课文分析”这个说法,也许就因为“分析”容易导向“知性”。但“解读”就一定不会解得枯燥乏味吗?完全有可能。“知性解读”在语文课上大行其道,一直很难扭转。师生不能进入文本,仍然是个普遍现象。

  过去十分强调要“吃透两头”,一头是教材。依我的经验,吃透,与其说需要反复钻研,不如说需要深切体验。“作者胸有境,入境始与亲。”文章情境(包括话题)如果进不去,达不到“仿佛若出吾之意,仿佛若出吾之心”的境界,就很难产生出自己的语感。所以有人问我,为什么我们读不出的意思和情味,你能读得出来。我说很简单,你大概还没有“进去”。课文熟,是“进去”的重要标志。当年教鲁迅的《风筝》《记念刘和珍君》等我最喜爱的那些课文,我都准备到了能够全文背诵的地步。备课时如果怀着好奇心与神秘感,就很能体验陶渊明的那种“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”的陶醉感,教起课来也会感到有出自生命体验的鲜活与熟练。所以应该把“以心契心”视为“我与事物融和”的一种审美与审智的自觉。从负面说,课文不熟,就难免落入“套版反映”,就会拿现成话不断重复,就会常去翻书本看教案,就会老想着借助PPT。这样的课,给人的印象就如同贩卖二手货,或出手旧货,甚至还会掺假,是假货。


   论文榜(www.zglwb.com),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、投稿辅导的网站。
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,寻求投稿辅导代理,快速投稿辅导,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:省级投稿辅导/国家级投稿辅导/核心期刊投稿辅导//职称投稿辅导。


栏目列表
联系方式
推荐内容
 
QQ在线咨询
投稿辅导热线:
189-6119-6312
微信号咨询:
18961196312